梅州南华学院

阅读:6
单位介绍
11月,学院奉教育部指令准予立案。1942年,即迁城北教溪口新校上课。

1941年4月,学院改聘校董会,推举胡文虎(福建籍客属著名侨领)、丘元荣为正副董事长,南华学院形成了以著名侨领为核心的校董会。旋奉教育部令,港方大学部迁回梅州,与梅州正校合并,时全校师生共有200余人。

1945年8月,抗战胜利后,南华学院由梅县(今梅县区)迁设汕头,时香港九龙原址及梅县(今梅县区)校址则设立附属中学,各有学生400多人;学院迁往汕头后,学生增至500多人。

南华学院的教学实行导师制,对学生注重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的教育。开办之初,设理工科与商科。理工科分设心理学、地理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质、建筑工程学七个系;商科分设商学、经济两个系。后增设文科文史系、商科会计系。为办好学校,1941年4月,钟鲁斋偕同副董事长丘元荣由香港飞抵重庆,将办学计划面陈国民文化之乡教育部长。是年9月,即奉教育部令,改新定学系,设文史、数理、化学、商学、会计五个系。迁往汕头办校后,该院分设文、商、农三科。文科分文学、史学两个系;商科设商学系;农科设农业经济系。

南华学院在梅设校时,教职员有40余人,师资力量雄厚。

学院院长钟鲁斋,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,获该校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。1928年赴美留学,获美国士丹佛大学教育学博士。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、上海沪江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,福建厦门大学、广东襄勤大学、中山大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所等校教授,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,其名字被美国世界名人传编辑处编入《世界名人传》中。

学院教务主任兼数理系教授李松生,校务委员、总务主任卢辉荪(今梅州市梅县区桃尧人),训育主任兼商学系教授古源祥、数理系主任兼教授古文捷(今梅州市梅县区三乡人,曾任华南联合大学副校长),专任文史系教授李涵谷、商学系教授饶士彝、数理学系教授熊素村,兼任数学教授李时可(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洋坑村人,曾任广东襄勤大学工学院教授、梅州中学校长)、专任社会学的谢健弘(梅城人,曾任广东法商学院院务主任委员)、任会计学的黄开华等人,都是当时教育界的人士。还有任教国文科的杨徽五,则是前清名儒,清末梅县(今梅县区)早留日师范生。

南华学院的创办及在梅设校,当时曾引起梅县(今梅县区)当局及岭东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,也得到广大华侨、港澳同胞的鼎力协助和支持。在港开办初期,梅县(今梅县区)侨界巨子丘元荣、龚子宏、丘公冶、陈筚霖、丘季平等就曾捐出一批巨款支持办学。在梅设校前后,院长钟鲁斋曾亲赴南洋并偕前教务主任彭精一(今梅县区石扇人,民国二十年十月曾任梅县县长(今梅县区区长))往南洋各埠募捐,热心桑梓文教事业的侨胞,纷纷慷慨解囊,支持办学。其时,侨居印尼的丘元荣、丘问谷、黄银妹女士;新加坡的胡文虎(福建籍侨领)、杨溢、林师万、黄仿侨、伍庆鸿;缅甸仰光的龚子宏、李其桂、朱庆堂;马来亚怡保的潘敬亭、梁南、陈南康、王振东、陈鼎义、夏万秋、利展麟、叶其渊、张仪轩、张汉秀、李桂和、罗运亭女士、梁黄金娣女士;吉隆坡马六甲的巫柏觐、郑道南、张昆灵、陈丰星、廖利棠、熊举贤;芙蓉埠的蔡炽三、古幼亭、李顺清、张子良、刘桂三、李棠盛、吴炳安、丘玉舫;旅居香港的陈筚霖、方养秋等一大批旅外乡亲及眷属共捐资(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时称“国币”)达100多万元,资助办学经费和兴建校舍。胡文虎、丘元荣、龚子宏、杨溢、潘敬亭还各另捐2万元,丘公冶捐1万元,林翊球捐2000元作为该校常年费。当时校董会议决,凡捐款人之亲属进校读书,按捐款纪念条例永远免收学费。在侨胞的资助下,南华学院陆续建起教学楼、科学楼、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设施。

1949年冬,南华学院由汕头复迁回梅县(今梅县区)。1950年春,校董会改组,学院改名南华大学(注:与现在的南华大学有所不同),由董事会聘任黄文博(今梅县区隆文人)为校长,推举时任广东省兴梅区行政公署专员卢伟良(今梅县区大坪人)为董事长,增聘潘允中(梅州兴宁人)为副校长。设文学院、商学院和农学院。1951年,南华大学奉命结束,改办南华财经专科学校,校长由卢伟良兼任,潘允中任副校长。

南华学院在梅县(今梅县区)开办前后有8年时间,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,毕业学生共有八届400多人;同时,为推动梅县(今梅县区)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,产生了积极的影响,也为梅县(今梅县区)华侨办学,“文化之乡”的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梅州南华学院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